9月非制造业运行全景:稳增长格局下的结构分化与信心支撑2025年9月中国非制造业经济呈现"总量企稳、结构分化"的运行特征,国家统计局与标普全球两大机构的数据相互印证了这一态势。尽管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微降至临界点,但服务业延续扩张态势,行业内部景气度差异显著,企业信心成为支撑市场稳定的关键因素。# 一、核心指标:临界点附近的稳定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0%,较上月微降0.3个百分点,恰好处于扩张与收缩的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业务总量维持基本稳定。这一数据与标普全球公布的服务业PMI形成互补——后者录得52.9的读数,虽较上月小幅下滑0.1个百分点,但连续多月保持在50以上的扩张区间,反映出服务业作为非制造业主体的增长韧性。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统计口径呈现出细微差异:国家统计局的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仅高出临界点0.1个百分点,显示本土服务业扩张步伐有所放缓;而标普全球数据则体现出更强的增长动能,这种差异主要源于样本构成不同——前者侧重规模以上企业,后者涵盖更多中小型服务企业。# 二、结构分化:行业景气度的"冷热不均"服务业内部呈现显著的景气度分化,形成"数字服务领跑、消费服务回调"的格局。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表现突出,商务活动指数均突破60.0%进入高位景气区间,这类行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受益于数字经济渗透和金融支持政策落地。以货币金融服务为例,近期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的信贷政策推动金融机构业务量持续扩张,成为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受暑期消费效应消退影响,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接触性消费行业景气度明显回落,商务活动指数均降至临界点以下。房地产行业同样表现疲弱,其商务活动指数持续低于荣枯线,反映出行业调整期的压力仍在持续释放。这种分化态势在需求端表现得更为明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服务业新订单指数降至46.7%,而标普全球调查则指出旅游业复苏带动新出口业务扩张,内外需表现呈现差异。# 三、制约因素:需求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当前非制造业发展面临两大结构性制约。从需求侧看,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降至46.0%,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仅为42.2%,显示市场需求景气度持续回落。价格体系同样反映出需求压力——投入品价格指数和销售价格指数分别降至49.0%和47.3%,双双处于收缩区间,表明企业面临成本与营收的双重挤压。就业市场的疲软态势尤为值得关注。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降至45.0%,其中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大幅下滑3.9个百分点至39.7%,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虽与上月持平但仍处低位。标普全球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现象,指出就业持续收缩是服务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企业出于成本控制考虑在招聘方面保持谨慎态度。# 四、信心支撑:预期指数彰显长期乐观尽管短期面临压力,但企业对行业发展前景保持乐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高达56.3%,今年以来始终稳定在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超过57.0%,反映出重点行业企业信心充足。建筑业信心同样出现改善迹象,其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至52.4%,显示出行业对政策支持效果的积极预期。标普全球的调查也指出,企业对未来业务活动的预期保持高位,外部需求持续改善和旅游业复苏成为提振信心的重要因素。综合来看,9月非制造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基本稳定,服务业作为核心增长引擎延续扩张态势。未来随着稳需求政策持续发力和消费场景进一步恢复,预计非制造业将逐步增强增长动能,但仍需关注需求端回暖的可持续性和就业市场的恢复进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