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生物物理学家王大成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9月19日10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这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科学事业的科学家,以卓越的科研成就和崇高的精神风范,为中国结构生物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科研人生:从胰岛素研究到结构生物学拓荒王大成1940年6月出生于四川成都,长期深耕生物大分子结构生物学领域,研究方向聚焦疾病发生与防御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基础。他的科研生涯贯穿中国结构生物学从起步到崛起的全过程:奠基阶段:1970年代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这一成果成为中国生物物理学领域的里程碑,为后续蛋白质结构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开拓阶段:1980年代率先在国内开展蛋白质工程研究,测定糜蛋白酶原高分辨率晶体结构,相关成果至今仍被国际学界引用;1990年代系统解析蝎钠离子通道神经毒素的三维结构,阐明其功能分子机理,解决了该领域多个基础科学问题。攻坚阶段:近年来在病原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包括解析结核杆菌耐药相关蛋白结构、揭示超级细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分解头孢类抗生素的分子机理——他带领团队首次捕捉到抗生素分解产物中间体的精细三维结构,为新型抑制剂研发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 二、学术遗产:四大研究方向与临床转化价值王大成院士的研究始终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四大核心研究体系,兼具学术创新性与应用价值:1. 病原菌致病机制研究:针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解析其毒力因子和分泌系统相关蛋白结构,为抗感染药物研发提供靶点;2. 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解析:阐明共济失调伴眼动不能症等疾病相关蛋白的病理性结构,为神经疾病防治提供新视角;3. 脑血管疾病分子基础研究:完成人脑海绵状血管瘤致病通路关键蛋白复合物三维结构解析,揭示脑血管瘤生成的分子机制,成果发表于《Structure》期刊;4. 天然防御蛋白研究:系统探究抗真菌、抗病毒、抗肿瘤蛋白的结构功能关系,为新型生物药物研发开辟路径。这些研究累计获得2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多篇论文发表于《Nature》《Cell Research》等国际顶级期刊,其中关于细胞焦亡分子机制的研究,为自身炎症性疾病治疗提供了全新药物靶点。 三、学界丰碑:育人与学科建设的双重担当除科研成就外,王大成院士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领域同样功勋卓著:学术组织贡献: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长期担任《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主编,推动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搭建国内外学科交流平台;人才培养理念: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科研选题始终服务国家需求,培养的学生多成为生命科学领域骨干力量,形成"桃李满天下"的育人格局;治学精神传承:中科院院士李争评价他"既有老一辈科学家的严谨,又具备国际化视野",其倡导的跨学科融合研究方法和长期主义科研态度,深刻影响了一代科研工作者。 四、社会反响:丧事从简彰显科学家风范王大成院士逝世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等机构先后发布讣告,学界通过多种形式缅怀。遵照其家属意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这一决定被媒体解读为"老一辈科学家淡泊名利的生动写照"。《南方都市报》评论指出:"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王大成的科研人生为学术界树立了精神标杆——真正的科学突破,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坚守与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王大成院士的逝世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学术思想、科研方法和育人精神,将持续为结构生物学发展注入动力。正如学界所共识,他的科学人生诠释了"科研报国"的初心,其学术光芒将长久照亮中国生命科学的前行之路。
|
|